(资料图)
暑假还没正式开始,“可怕的暑假”系列短视频已经来了。这几天,各平台陆续出现一组内容雷同的“可怕的暑假”系列营销,在家长群体中营造出一种每个年级的暑假都可怕、“再不努力就会被拉开差距”的氛围,接着就是各种教辅、课程带货。6月28日,抖音发布第五期打击“借热点事件蹭热炒作”公告,贩卖暑期“教育焦虑”内容成为治理重点。
毫无技术含量的短视频文案,可以精准投放到特定家长群体,这种“可怕的暑假”营销单看某一条可能也无伤大雅,用户最多是不认同其理念,或者没看完就刷走。但因为短视频平台顽固的大数据推送规则,一连串“可怕”系列叠加后的效果,也确实可能会造成家长群体的莫名焦虑,以及由于家长焦虑最终传导给未成年人的身心疲惫,进而演化出一系列社会问题。
暑假可不可怕还不清楚,孩子开始觉得假期可怕就太可怕了!
这一波“可怕的暑假”营销刚一开始,就被有心人做了汇总、比对和戳穿,再加上平台出手限流,或许能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。但其实只要把这一系列“可怕的暑假”文案都摆在一起,也是一种祛魅:这个暑假可能并非最可怕,因为明年、后年更可怕。因为有后续同样“可怕”的这个逻辑在,最开始一二年级的“可怕”最起码被短视频自证了言过其实。
短视频平台基于算法的推送机制下,类似“可怕的暑假”形式的营销几乎不可避免,而且由于算法的作用,还可能给用户制造某种信息茧房,无法挣脱单一向度资讯的洗脑式控制,这也就引出了短视频平台介入干预的监管责任。“可怕的暑假”引发热议,平台对贩卖暑假“教育焦虑”的账号启动治理,因为暑假还没正式开始,这个治理还算卡在了点上,但基于“借热点事件蹭热炒作”的逻辑启动的治理,也往往意味着第一波借热点蹭热度的流量收割已经完成。
不是所有热点都是突发新闻,平台监管层面因为缺乏对热点的细分,对某些阶段性的常态热门话题,少有监管干预的提前量,使得每年的中考高考都在炒作状元,一到寒暑假就难免又“可怕”起来。有别于那些即时产生的新闻热点,短视频平台对规律性出现的借机炒作、营销,不能一直满足于事后整治,而应当担负起更多监管责任。
当然,那些“可怕的暑假”营销文案在广撒网之外,真正对孩子造成实质影响还是得通过家长的传导。因为家长深陷暑假的“可怕”氛围中,各种参考书、培训课、线上课程就顺滑加码到自家孩子身上,让孩子的暑假变得比平时还忙、还累,“可怕的暑假”由此成真。可见,真正可怕的,不是那些雷同短视频文本背后的教育营销产品,而是借此点燃的“鸡娃”热潮。
老实说,这算不得什么新出的营销场景,搬到短视频平台上的“可怕的暑假”,以前更多是在各大学校门口的传单地推。“可怕的暑假”背后,是可怕的家长、可怕的辅导班以及社会层面对其的某种倾向性附和。因为有了培训机构的超前学习,学校的教学被简化、快进,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同步拔高。在那种默认大家都在超前学习的气氛下,各种“可怕的暑假”版本中描述的“残酷的现实”正在反过来被印证,成为一种越发癫狂的自我实现。
“池塘边的榕树上,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”,有谁还记得父母印象中的暑假该是什么模样?不要让“可怕的暑假”真的成为现在孩子们的梦魇,在这个看似停不下来的战车上,平台、家长、学校和老师都该做点什么。(南方都市报社论)